目前分類:未分類文章 (48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一、一個看見整合為一,天性流露的人,他才是真正受洗禮的人。這裡所說的真正受洗禮是區別形式上受洗禮者而言。真正的洗禮從內在發出喜悅讚嘆,呈現自性光輝。在世之人皆俱有此性質,只緣心迷不復見當初。故今日之受洗禮是完全地融合,沒有意識的我,唯有放下。「我」才能發現,展現神性、佛性,整個天性的流暢性。不再滯而不流而偏見,我執。一切只有道的存在,離家很近。

二、只要在「道」中,無有恐懼,沒有夢想,一切隨順。沒有敵人是一個仁者,保持覺知的一個仁者。放下包袱、束縛,語言不再是溝通的工具,在這個世界,不用語言,非常實際,但不是現實。

chiu100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 甲君因緣之際曾南洋印尼國工作數年。業務推廣需要到達印尼東西、南北之界。印尼國土是群島集合而成,在外島曾聞一軼事。約五十年前道務曾在某ㄧ大島生根,開道者是一位台灣來的牙醫師。在香港逢一道中前輩,因等待船期而相識。牙醫師結束台灣事業,到印尼落腳在外島,設有佛堂,後衍生數萬之眾求引大道,一時宏展。

    在印尼有一種水果slungar,形似釋迦,顏色淺黃帶綠,如未熟的鳳梨,但和釋迦鳳梨可大不相同。酸中帶甜果香異趣令人流連有甜蜜的感覺。自從甲君從印尼回國,不自覺就會和友人談起這種水果,任憑敘述,友人總是不得其味。

chiu100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 文曰:

          孤寂守空見  死水難新鮮

chiu100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廖君曰:學習的過程可分為「覺」、「知」、「行」、「悟」。「自覺」到需求,需要然後尋求「知識」蒐集「知識」,再採取「行動」整理,逐一吸收最後「體悟」消化,融會貫通,形成和自己密不可分的和合。

  柯君曰:學習的精神不是設定在自己是有趣的人,而是把自己設定在對事情感到興趣的人。

chiu100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Jan 27 Sun 2013 16:14
  • 智慧

     每一個人出生就擁有智慧。智慧是本能,直覺,不經學習即有。略微有知的時候,因教導可、不可,和察言觀色產生了思維而對己有利的選擇性,因利己之心產生聰明這是將一部分意識分割形成兩端的結果,人格的完整性因此而變形扭曲,形成了陰陽兩種個性。俗言之:表不一或只模仿不作自己,偶像崇拜迷信等均是失去自己特質所看到的現象。鳥的智慧遨翔於天際,魚的智慧悠遊於水中。詩云:鳶飛戾天,魚躍于淵,言其上下察也。察即是就其本能智慧盡情有所發揮的妙觀察智。若不察,鳥落水、魚上岸,麻煩大了。

     聖經云:你若不恢復如嬰兒當初,就難見到上帝。恢復嬰兒純真無染的本質,但經過人一生的成長由矇瞳無知之智而返回洞澈明察的智慧,而成長到最後因為塵歸土所以後天之意識必得全然的放下、放空。而一心守玄的結果,先天智源源不絕地蜂擁而至,內心充滿感恩與法喜,此時誠意沛然充乎四體,無個人之私慾私心而是全然的放鬆和自然同步起舞而遊於道中。

chiu100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.      師傅在找準備好的徒弟,準備好的徒弟師傅就會找上門。一拍即合。師傅非師傅,徒弟非徒弟。一切合一哪有分別,這種妙誰能感受到呢?

 

chiu100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我們活著若只是要擁有更多,只是為了存在而存在,沒有學習到生命的意義,瞭解到生命的實相,失去的不只是機會,也失去了本質。有一首歌  偶然。如果我們活著像浮萍,隨業力流轉,那一切機緣全是偶然,因為偶然相遇、相知、相惜、相離,再尋下一個偶然,因為是偶然的而活也因為偶然而消逝。何時才能覺知到偶然的真相。暫停一下時間,不再匆匆而過。在分分秒秒間,「我」看到空隙,在空隙中,「我」看到生命的實相。一切緩慢下來,一切是那麼精彩,就是一事不作也精彩萬分。聖經上說:一朵花從早到晚也都亮彩,就是這實義。而許多人卻只忙碌、盲目,茫然而迷惘。

二、每日重複無意識的生活不能是生命的實相。妙觀察照性非空。空有假空有真空。假空一無所有,真空產生妙有。當外界一切都靜下來時,這妙有就妙了,就有了。舞台是「它」的,生命由黑白轉為色彩繽紛。一投足,一杯啜飲的茶都有妙且妙的妙。這才是活出來的生命,也是道最神秘、神奇、不可思議之處。入了道,進了門,登堂而入室,生命不是零而是豐盛。耶穌說:我來了是為了讓生命更豐盛。耶穌說得對,真不愧是一位聖哲。

chiu100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 甲君每常思索道之由來,不得其解。問於眾師,有云天上來、理天來、因緣來、中娘派來等說法不一。甲君思之所云之處在哪?疑惑加深,對道模稜兩可、進退不得。一日甲君之友陳君喜獲孫兒竟日開懷。甲君訪視道喜,見嬰兒曰:「汝從何來?名字為何?」陳君笑曰:「滿月剛過,尚未取名,更不能言語,君逗笑也。」甲君悵然而歸。聞某道長修行有成登堂請教。

    道長審視甲君良久,緩緩曰:「爾何姓何名從何而來?」甲君曰:「吾姓甲名某某,從山腳下來。」道長續問曰:「爾姓名可是自取?」甲君曰:「道長何出此言乎?姓乃祖傳名則父母取之。」道長曰:「然也。故祖傳之姓只是家族分辨之用;名字只為族人區分之別,代號亦可,非爾本人。更何況世上同名同姓者眾多,真實的你只有一個。乃是覺知心在、身存的你。你知否身在何處?」甲君回曰:「道長住處。」道長曰:「非也,您身在身體處。」甲君駭然,若有所覺悟。更乞道長曰:「請道長指點迷津。」道長曰:「視窗有否?當汝在視窗之後,可曰受關。可曰正觀照。然不得自由。俗皆言心可自由,否也。只要汝身軀在,汝即不自由。天馬行空之想像不能代表生命的自由。不能代表你的嚮往及追求。經云:『心外求經路便差,水中月影鏡中花。』此只述及現狀。更深一層是守中、守玄、萬法歸一、一歸靜寂。寂而後動,妙有自生,若不能生則落頑空,終就虛無。故以靈妙之道,一元復始萬象即能更新,汝之來即是,汝之去即是。」

chiu100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修行關乎自性之「靈光」與「不靈光」,靈光則修行之路踏實喜悅而聖靈充滿;不靈光則苦勞磨磚想成鏡,終究一場空。故慎之。修行共伴同修形成道場。道場似法船,船之目標、方向、船長、水手均得同心同德,否則使錯航向、遭暗礁、或爭執均影響到修行導致理念失真,決心動搖。因而設立防火牆而防範未然,目的只在於護持慧命,不斷。

二、故修行者必深愛著己自性,深情懷思著  老中。至少保持了慎獨以立於不退轉之地步。進而觀天時、俟機緣,一葉知秋而知天命所皈,並接受天際訊息。聖經記載星辰移動指引三博士尋得馬槽以尋獲耶穌。佛陀菩提樹下逢燃燈遙指明星引証自性而開悟。孔子問師老子明禮,理之源於道而嘆。後周遊而行道。

chiu100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服從跟隨不如皈一相隨。在真理唯一的認知下,相伴相隨亦師亦友,如此長長久久。若只服從跟隨,有一天人情與道情相衝突時該如何呢?除此之外,古聖典籍的相伴相隨更不可少,上友古人加上師友則道念明晰而正確。最後以行道分享,出口般若,共勉互惕則庶幾無愧。

二、要皈一相隨,典籍相伴,再行道分享。此三合一的黏著劑則是對大愛的認知。放下自性的分別純以一體天性觀之融合之下,包含之中,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如此說的合宜且體悟無礙。這實在語言難以闡述亦是佛說之不可說之處,因口說恐落人柄,然又不可不說,所以是屬「天機」。因時、因人、因緣熟成時結果自然落,方可。

chiu100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「我」談論著三樣,形成強烈的信念。守玄的持續性,意識不障礙自性,自性演化天性一體觀。藉著手和心意傳達上帝的愛,道的真諦,修行三部曲。沒有難處,重在持續,持續守中,保持觀照。放下意識形態,自性露顯時。自性是權宜之法筏,而真實地呈現是整體性,如此才無有來去,無有來去即是當下。

二、依此觀經書,一切明白,原來如此。有恍然大悟的感覺。只是若只有文字認同而不能心行,實踐,則難免形成知識屏蔽,也是一大障礙。古人云:真修時練修還有分真假,真為實,假為虛。故有形的障礙要超越,無形的障礙也要超越。

chiu100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一、璞為自性本體指原始本尊。放下複雜的意識形態,去除了璞外表的塵垢而現出溫蘊本色。回皈到真實,面對意識之幻能識透,認清、放下。璞之光澤如智慧毫光而綻放,璞之真實不再迷惘不再迷失。所以返璞皈真即自性返鄉,穿越的過程。

chiu100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吸一口氣進來,有我存在的感覺,認定為活存,故自性在玄之地。吐一口氣出去,若它不再進來則無我了,自性說它離去了。故呼吸是自性來去的外表呈現。從嬰兒有知的吸入第一口氣,到離世吐出的最後一口均是相同的運作,所以道在一呼一吸之間,真實義也。道家注重呼吸,數息,想必有其原因。唯,覺知呼吸比「數」更重要。

二、「我」相信人皆可悟出「道」的真諦而解脫身心之束縛而達無為而為。不只祖師分享對道的好體驗,而是人人皆具此能力,人覺知體驗才能真實,知進退,知修飾,知完善呈現之境地。只是若無覺知,用錯了功尚且不自知。修辦道若以人心之智識認知來修來辦,恐磨磚成鏡徒勞無功。自性赤誠,辦道真誠,所以以心機辦道天魔也。

chiu100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靜心守玄觀自在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,時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此時戒律完全融入自性泛海之中,守而不守,動靜合宜,從心之所欲而不踰矩。五蘊皆空,深知世界幻相無常,任它千變萬變,吾心不變。我心自有佛,我佛是真佛,「吾自性常皓,­吾」珍惜異常,戒律自然守的住,且樂在其中。

    三清四正

chiu100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Jan 27 Sun 2013 16:01
  • 戒律

文曰:

三清即是守身清 四正以心為端正

chiu100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Jan 27 Sun 2013 16:00
  • 佛性

   人皆具佛性,佛性的本體是互容的。而為什麼人與人難有互容的情形呢?宗教彼此均稱它的唯一性,而排他。宗教領袖身形可坐在一起,可互相拜訪,但其共同點只建立在均為世上做一點點的好事,其餘教義上偏執地互不相容,導致信眾盲目爭執不休。這豈是道延伸出來的教呢?充其量只是拙劣的手法而已。對於道之精義,奧妙愈刪愈少,教中人士因為不懂,教中人士豈可不懂奧義呢?所以刪了。刪到最後只剩表相,就是目前現狀。因為它是安全的,但再也難令人感動。

   佛性是關鍵的問題點,它自古即存在。藉著人,它可作工。藉著人,佛性可顯其妙。放下意識形態的心思,沉浸於純然的佛性中是喜悅的。只是凡人喜歡看別人憂愁者多,看喜悅者少。因為別人憂愁一則減輕自己的愁,再則可以扮演慰問的角色或者悻悻然。而看別人喜悅則起嫉妒之心。因為他不懂,又不能裝懂,而他又是教中人士怎可不懂呢?殊不知只要大腦有分別心則佛性難以呈現,無明障蔽了。宗教若持續如此,何時才能皈於道呢?

chiu100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.守玄專注的練習可使清濁分離。例如:油、水不要攪動它,靜待其自然上下分離。一時可能混沌不明,但是日久持續反覆不斷地練習守玄,只要專注,只要靜下思緒,思量即不中用,一切分離自然發生,這是非常妙的。不要用心思,這是放下的真諦,不要去專研,只要專注,這是簡的要素。不要學理探究,沒有專業術語,真經不在紙上。不用描述口說,盡在不言之中。中就是守玄之地,也是回返家鄉的如意門。找到了,守住它,一切發生的事即是自然而不是人為的意識。

 

chiu100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   守中道,致虛極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而後天機復啟,靈動生妙。處世活潑應用無染,行者知其冷暖而甘之如飴。制度有其框架,約束著不自在的人更加不自在,況浸越久,束縛越深,離道則越遠。吾聞以般若智說法,行雲流水,不受框架束縛,隨心意之處,拈來即是,自然地分享。宛如在大自然中一朵盛開的花朵,散溢著清香。若提煉成精油,濃郁而易生厭,這完全是因為加工的原故。又聞一隻象從小以細繩拴在柳條上,長大之後終生沒有自由的一天。

二、   佛陀離開宮室決定修行,六年來學了許多技巧,找了許多師傅,然而成道沒有找上他。因為佛陀的意識上緊繃著,甚麼功夫也用不上,也不管用。日漸憔悴,精神不濟,在體力不支之下昏然睡著。全心的睡覺,徹底的放鬆也不想醒來。(誓言不悟道,誓不起座。)一覺到自然醒,甦醒而啜飲羊奶。六年來熱衷於修行,可謂精進。卻沒有好好睡一覺,久久苦思不得其門而入,內心緊張而焦慮。滿月的那天夜晚,佛陀終於睡醒了、覺醒了,開悟找上了他。展開的四十九年的分享之旅。

chiu100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文曰: 克己復禮以為仁
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  拳拳服膺守中正

chiu100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Jan 27 Sun 2013 15:55
  • 名相

 

一、人太重名相,則粉飾打扮,掩飾內心的真實,表裡不一,意識之下,自性悄然不復見矣。神有神像,佛有佛像,萬靈真宰則無相。執名相則難低心,難放下,更迭之時,舞臺角色扮演不同時,難轉變。俗云:二十年前師度徒,二十年後徒度師,難,難,難。這就是名相之害。非僅如此,前人變後學,後學變前賢,誰能放下名相,誰是聖賢。

chiu100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«12 3